信息中心
——沅江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五周年工作綜述
莽莽洞庭八百里,水城沅江正中心。
地處洞庭腹地的沅江市,2117平方公里熱土聚匯湘資沅澧,澤潤洞庭大湖,水域面積1168 平方公里。水,水城,成為這方土地的特質。
擇水而居、臨水而興的沅江,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 “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深情重托,壓實河湖長制責任,在域內11條省級河湖、6條市級河湖、4條縣級河湖均納入市級河湖長制范圍的基礎上,結合渠網、路網、林網“三網”一體化建設,打通全境河湖的末梢神經,將178條大中型溝渠和399條微小溝渠分別納入鎮、村兩級河湖長制范圍。全覆蓋的河湖長制,讓這片洞庭水鄉河湖碧水常潤,清流常在,為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提供堅實的河湖生態保障。
沅江市城區五湖被授予湖南省2018年“水美家鄉、美麗河湖”評選活動“湖南省美麗河湖”;2019年沅江市南嘴鎮目平湖東西渠、南洞庭蘆葦場車子岐抗旱渠被授予“益陽市最美河湖”,南嘴鎮被評為益陽市河長制“十好鄉鎮”;2020年沅江市陽羅洲鎮大中渠、漉湖蘆葦場合興洲電排渠被授予“益陽市最美河湖”,南大膳鎮被評為益陽市河長制“十好鄉鎮”。2020年沅江市被授予“全國農村污水處理示范縣”。2021年沅江市智慧漁政建設工程作為湖南省先進典型全省推廣。
順勢而為:擰緊捍衛綠水青山“責任閥”
2021年11月23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報道了成群候鳥飛臨沅江市南洞庭湖過冬的新聞,碧水清流的湖面上,成千上萬的候鳥振翅盤旋,翩躚起舞……這是實施河湖長制以來在洞庭湖中每年都可以目睹到的生機場景。
在沅江,捍衛綠水青山,守護碧水清流,這座城市義不容辭地踐行生態文明思想,責無旁貸地肩起最美時代擔當。
推進河湖長制,大治、大變、大美的開篇,從五年前的春天揮毫。
2017年4月,沅江市著手部署河湖長制,大力整治河流湖泊的舉措,合著春天的腳步來臨。同年,時任省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蒞臨沅江,就落實、推進河湖長制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提出了層層落實河湖長制責任、找準污染源頭、做到準確定位、強化工作措施、確保水質達標的總要求。沅江市委常委會議高位部署,提出了實現河湖長制常態化、制度化的要求,向全市人民描繪了水清、河暢、堤固、岸綠、景美的河湖長制工作目標;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部署了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明確了工作認識、工作重點,強化了基礎保障。
一屆接著一屆干,河湖長制的接力棒,職責一直在傳遞,責任一直在壓實。
沅江市每年出臺《沅江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要點及重點工作任務實施方案》《沅江市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考核細則》《沅江市市級河長湖長責任聯系單位考核細則》,相繼制定《關于進一步落實河長制湖長制三長一站” 工作機制的實施方案》《沅江市河湖垃圾治理工作實施方案》,用較真碰硬的制度護航河湖長制度的落地落實。
2021年沅江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發出 “用活沅江水”號召,提出水是沅江最大的特色,我們必須立足水資源、做活水文章,統籌抓好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水資源利用、水經濟發展、水安全保障,讓“城在湖中、湖在城里、湖城一體”的生態宜居水城之美更加彰顯、讓經濟社會發展更可持續、讓水優勢成為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全市規劃了打好碧水保衛戰的路線路:深入開展“洞庭清波” “夏季攻勢”等專項行動,統籌推進大通湖流域沅江片區、“兩江七湖”等流域水環境治理,守 年,大通湖流域沅江片區入湖口和“兩江七湖”水質穩定達到Ⅲ類……
河湖長制,貴在堅持。沅江市從成立高規格的河湖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到組建精干的辦公室隊伍,從出臺河湖長制五項制度文件,到各項工作責任的精準落實,全市推進河湖長制不因換屆工作而松懈,不因人員變更而松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成為河湖治理的時代精神。
一座座湖,一條條河,分布的是水系,流淌的是責任,彰顯的是擔當。
沅江市河湖分布線長面廣,全市河湖長責任清單里,在冊在崗的26名市級河湖長、279名鎮級河湖長、586名村級河長,像釘子一樣牢牢堅守在各自的責任區間。大到通江達海的遼闊河湖,小到通村涉組的溝渠塘池,河湖在哪里,河湖長的身影就出現在哪里,管理河湖的責任就延伸到哪里。正是無縫對接與全面覆蓋、全體監督的責任機制,讓沅江市大大小小的河湖,閃亮于陽光明麗的土地,澎湃于生機盎然的時代。
擇難而治:決勝河湖生態治理“攻堅戰”
在沅江,水是沅江最大的財富。靠水吃水的傳統法則,曾經讓沅江深陷“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子孫明日餐”的惡性循環。而破除傳統吃水法的河湖生態治理的攻堅戰,卻有壯士斷腕的陣痛,也有涅槃新生的慰藉。
今天,我們回眸五年河湖長制實施歷程,烽煙猶在:針對亂養亂殖、亂倒亂排、亂圍亂墾、亂捕亂伐、亂開亂采的諸多亂象,全市以河湖長制實施為總局抓手,盡銳出戰,合力攻堅,先后開展了砂石整治、矮圍網圍整治、迷魂陣整治、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水產投肥養殖整治、溝渠塘壩清淤增蓄、河湖堤岸垃圾清理、重點工業污染源排查等八大專項行動。
重拳重治,大轉大變。經歷一場傷筋動骨的整治,砂石盜采、濫采現象得到根本遏制,白沙大橋兩側9處砂石堆場和石磯湖大堤沿線12處砂場全線拆除,對社會廣為關注的下塞湖矮圍節制閘進行了爆破拆除和功能性摧毀,排查入河湖排污口企業60家,取締14家,規范達標46家,每年累計減少污水排放量135.8萬噸……河湖長制工作初見成效。
曾因嚴重危害洞庭湖生態而名躁全國的沅江市漉湖下塞湖非法矮圍,歷時12天的“拆圍”攻堅戰鏗鏘打響。矮圍全部拆除后,有效摧毀了下塞湖矮圍截水捕撈功能,使矮圍水面與洞庭湖外湖水域完全貫通,增強高洪水位時下塞湖河道的行洪功能,全面提升洞庭湖原有濕地生態恢復調節功能。下塞湖生態修復工程從2018年6月下旬開始實施,當年12月按設計要求完成了修復工作。修復工程中,共投入勞力1300余個,投入建設資金125.312萬元,完成生態修復面積1197.301公頃,其中自然修復1114.4055公頃,通過種植三蕊柳、南荻、苔草等完成人工促進植物修復82.8955公頃。下塞湖生態修復工程通過了省林業局組織的專家驗收。通過生態修復,下塞湖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得到逐步恢復,蒼鷺、白鷺、斑嘴鴨、棕背伯勞、山斑鳩、雉雞、小鼻鵜等10多種常見水鳥明顯增多。
沅江市目平湖東西渠是全市垸內河湖的整治樣板。渠道底寬5米,面寬12米,全長3100米。為保證渠道的清潔、整潔,結合全省溝渠塘壩清淤增蓄工程,年投入資金138.81萬元,投入機械148臺班,180個人工工日,專項用于渠道的護肩護坎,整修坡面,清理打撈垃圾雜草,修整樹木,路肩培土達1500方。按照樣板河湖建設要求,渠道全線公路全部硬化,安裝路燈50盞,全線亮化。目前,這條渠道與相連的西洞庭生態蓼花濕地,成為了人們觀賞游玩的網紅打卡地。
河湖長制的核心是治水、管水。近年來,沅江市牢牢抓住“水”字搞建設,努力在防水、用水、護水三個方面實現新突破。其中,五湖連通工程成為建設“魅力水城”的最大亮點。這項總投資達35億元的河湖改造工程,通過清淤建閘、河道整治,將城區浩江湖、蓼葉湖、下瓊湖、上瓊湖、石磯湖連成一體,并通過涵閘與洞庭湖連通。河岸種草植樹,接點修橋建欄,點綴公園設施,開拓沿河廣場,真正形成了五湖水清可游、岸綠可憩、樹繁葉茂、景色秀美的城市新景觀。
在此基礎上,沅江市全面啟動城區“七湖”整治和保護工作,將河湖生態修復列入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的重要序列,采取“一湖一策”原則,全力推進了沅江市水體達標及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相繼開展浩江湖治理、下瓊湖截污整治工程和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沅江七湖”湖體水質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正在加緊建設中的沅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PPP項目,總投資23.9億元,內容包括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工程、內湖控源截污工程、生態修復工程、活水提質工程和智慧水務等五大方面。
目前,瓊湖公園成為國家濕地公園,浩江湖、胭脂湖等地已成為市民休閑垂釣的好去處;浩江湖還作為主會場已成功舉辦三屆洞庭湖生態文化旅游暨水上運動節。
踏浪而行:織牢洞庭碧水清流“保護網”
在沅江,全市上下有這樣一種站高看遠的共識:大美河湖相擁,是人居福地,發展高地,也是整治的攻堅陣地,更是生態保護的要地。
為細化工作責任,全市按照“一河湖一河湖長,一河湖一檔案,一河湖一策略,一河湖一考核”的總要求,實化了工作舉措。全市全面細化河流分段管理、分段監控、分段考核、分段問責;全面實現市、鎮、村三級河長制公示牌全覆蓋;通過周匯報會、月聯系會、季調度會、年工作總結部署會,使市、鎮、村三級河湖長制網絡體系信息實時化,聯動一體化,職責清晰化,作用最大化。在聯網的全市河湖動態管理信息庫里,全市河流、湖泊、溝渠、山塘的動態管理準確、及時、全面。
以河湖長制的管理方式,保護我們身邊的每一條河流,每一方湖泊,每一處溝渠,每一座山塘,從高位推動到社會互動,沅江市探索出聯動、聯防、聯管的全新格局:
在明確26名市級領導擔任河湖長的基礎上,另由26名科局級領導擔任副河湖長;通過市護河護湖志愿者總站、市環保志愿者協會、老干部志愿者協會、市愛心志愿者協會及市、鎮、村三級各類協會等社會公益組織,全面推行民間河湖長制,構建了民間河湖長責任體系,設置河道警長,讓公安、志愿者、社會力量和人民的力量,形成了全市河流、湖泊的多保險機制,推動水環境治理向法制化、社會化、長效化、可持續化方向闊步前進。
由團市委組織開展的“青春沅夢人?志愿暖冬行”之關愛母親湖活動,營造了全民參與共管家鄉河湖的良好社會氛圍,傳播了治水好聲音,傳遞了良好新風尚,激發了社會共同愛水、護水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河湖長制在路上,智慧漁政來相幫。
這是央視二臺2021年11月26日關于沅江智慧漁政的報道:近日,在沅江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指揮中心內,“智慧漁政”顯示屏上突然亮起了紅點警報,畫面顯示預警水域點(甘溪港)發現疑似非法捕撈行為,漁政值班人員立即查看了實時視頻,并派發給當班的執法人員進行現場處理。執法人員駕駛執法船前往疑似非法捕撈水域,同時向指揮中心報告現場實時勘察情況,通過“智慧漁政”App上傳相關圖片和視頻,并將違法人員和違法船只帶回。
沅江市河湖長制全力服務于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工作,在實現漁船漁具應繳盡繳、洲島漁民應遷盡遷、漁民生活應保盡保,禁捕退捕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全市投入1905萬元,率先引進智慧漁政系統,在全市河湖安裝建設監控點位143個,打造智慧天眼,織密天羅地網。
沅江市的“智慧天眼”成功實現網格管理,結合鄉鎮地理位置、河長制管理劃分,將全市禁捕水域按照鄉鎮-村莊河段命名,將每個監控點位管理負責權限責任到人,按照網格長、執法人員、警長、護漁員四級管理維度配置,并在全景圖平面進行直觀展示。同時根據不同人員責任劃分不同進行平臺賬號權限管理,實現精準派單、精準執法管理。
河湖長制的實施,繪就了最美金山銀山“豐收圖”。
河湖長制實行以來,河湖生態效益初步顯現:
全市洞庭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取得階段性勝利,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水十條”考核要求,浩江湖水質穩定Ⅲ類;洲島漁民實現歷史性搬遷并轉產轉業,靠水吃水成為歷史,命運從此改變。
與河湖關聯的產業異軍突起。沅江船舶制造產業園成為全省唯一的大型船舶制造產業特色園區;截至2020年底,轉型發展的沅江蘆筍、沅江蘆菇實現綜合產值約30億元,沅江蘆筍成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沅江“四水”農業風生水起,生態優質水稻、生態優質水產、生態優質水果、生態優質水生蔬菜成為這方沃土新的財富源泉。
在沅江,河湖長制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為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相輝映,善待每一條河流,呵護每一方湖泊,像對待任何一個生命體一樣,以感恩、負責的態度來善待這些滋養、哺育了人類的河流、湖泊,河湖才能清波常存,碧水長流,大美沅江才能清流常潤,福祉長留,這座城市文明和進步的航船定會風帆高揚,駛向美好的未來!(來源:沅江水利局網)